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雙城記 - 巴黎 2

2009年10月31日下午6:48                   

 
http://en.chateauversailles.fr/homepage
凡爾賽宮建於十五世紀,當時皇帝路易十三 (Louis XIII) 的搜獵行宮。路易十四 (Louis XIV) 時代,法國國勢鼎盛,皇宮不斷擴建,成皇權標誌。其他歐洲國家的君主也仰慕凡爾賽宮的華麗,以其作自己宮殿的藍本。
路易十六 (Louis XVI) 時,國力由盛轉衰,但皇室依然生活奢侈,皇后夜夜笙歌。鏡廳 (Hall of Mirrors) 的豪華大堂,就是舞會場地。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開始,不久人民攻入凡爾賽宮,皇室下台。
許多歐洲歷史事件發生於此。1871年普法戰爭 (Franco-Prussian War),普魯士將軍以勝利國身份於鏡廳 (Hall of Mirrors) 宣佈德國統一。不足五十年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勝敗者交換,德國以戰敗國身份在此簽署割地賠款的凡爾賽條約 (Treaty of Versailles)。這條約亦是我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中六、中七 A-Level 時代,我修讀歐洲歷史。遊覽這裡,頓時書本記憶重來,發思古之幽情。

遊罷,返回巴黎。登上凱旋門,沒有升降機,步行八層樓。之後,遊聖心教堂及購物。雙城記圓滿結束!

雙城記 - 巴黎

2009年10月31日下午4:43公開累積瀏覽 57 0
從倫敦乘火車到巴黎 (Paris),只需兩個半小時,非常方便。我們下榻歌劇院區的酒店,安頓後已晚上八時,走到附近一間滿座的餐廳,等一會便入座。餐廳提供英文菜譜,印上主廚師的名字。我點了法式洋蔥湯、橙鴨和焦糖燉蛋。他則品嚐蝸牛和牛扒。食材新鮮,味道和烹調方法均屬頂級,我們從不試過那麼好吃的法國菜。盛惠 Euro 87,我認為物有所值。

第二天,我們由西堤島的聖母院起行,於塞納河畔散步,走到羅浮宮便入內參觀。兩岸景物充滿浪漫情懷,靜靜地看畫家寫生,累了便到咖啡館小休,生活十分寫意!

羅浮宮 (Louvre) 是西方藝術品的寶庫,雖然我只是門外漢,仍然花了幾小時觀摩名畫和雕塑。我們也不忘尋找《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的倒掛玻璃金字塔。
http://www.louvre.fr/llv/commun/home.jsp?bmLocale=en

市中心協和廣場,是一個很大的迴旋處。法國大革命時,人們把皇帝路易十六和家人送上斷頭臺的地方。《雙城記》的結局,男主角為救心愛的女人甘願走上斷頭臺。如今再沒有風聲血淚,剩下噴泉和一座從埃及而來的方尖塔。

塞納河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巴黎鐵塔,更登上第二層欣賞夜景。

不日落帝國

2009年10月31日上午1:55                                                                                     


 
大英博物館 - 不日落帝國的珍藏 -
http://www.britishmuseum.org/default.aspx

大英博物館的珍藏包羅萬有,各古代文明的遺物通通有齊。十八、九世紀,英國航海事業發達,對外貿易強盛,殖民地擴張。大英帝國 (British Empire) 的子民遍佈世界各地,包括:澳洲、東南亞、印度、中東、非洲、加拿大等,可環繞地球一周,誇稱「不日落帝國」。
英國人從埃及、希臘、及中東 (如波斯、亞述國) 等古文明,奪取許多文物。清代火燒圓明園,搶掠大量中國珍品。總言之,除了體會到昔日帝國主義及殖民地主義的霸道,或讓英國人緬懷過去光輝,參觀大英博物館令人大開眼界、目不暇給。






再別康橋

2009年10月31日上午1:23                                                                                     

劍橋 (Cambridge) -

香港土生土長的人,並讀八十至九十年代初的中學會考課程,無不曉徐志摩的著名新詩《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今次,我終於來到劍橋大學,體會詩人筆下的康河。究竟是文人多大話,還是名副其實,請親自來感受吧!

雙城記 - 倫敦

2009年10月29日下午11:09                                                                                     


"This is the best of the time.  This is the worst of the time."  這是 Charles Dickens 名著《雙城記》的首句。故事以倫敦和巴黎作背景,描述人物於法國大革命年代的遭遇。
2008年復活節假期,我們到英國拜訪英格蘭四大足球會 (Manchester United, Liverpool, Chelsa, and Arsenal),順道遊覽倫敦 (London) 及周邊市鎮 (Cambridge, Bath)。之後,乘歐洲之星 (Eurostar) 橫越英倫海峽到巴黎 (Paris),完成雙城記之旅。
在倫敦百物昂貴,我們乘地下鐵路 tube 四處逛逛,包括:塔橋、白金漢宮、西敏寺、倫敦眼摩天輪、大英博物館、福爾摩斯博物館等。天氣時好時壞,有時陽光普照,有時雨雪紛飛。


有一天,我們參加旅行團,到訪溫沙堡 (Windsor Castle)、史前石柱群 (Stonehenge)、和Bath。
http://www.windsor.gov.uk/

人們仍然猜測 Stonehenge 的用途,有說為外星人興建,也推論觀測天氣。我只知道這兒很寒冷及大風,當時下雪,雨雪拍打臉頰,非常痛!然而,行了半個圈,又突然放晴,實在變化莫測!
http://www.stonehenge.co.uk/

Bath 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Chris Pattern) 的故鄉,很久以前,羅馬人管治英格蘭,留下浴池等古蹟,因此名叫 Bath。除了浴池遺址,古鎮亦相當幽美。
http://visitbath.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