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愛沙尼亞 - 塔林 Tallinn

2013年1月1日下午2:10


北歐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乘水翼船從赫爾辛基 (Helsinki) 往愛沙尼亞 (Estonia) 的首都塔林(Talinn)。船程一個多小時,就像香港人去澳門一樣,即日來回船票約 EUR48。
塔林鄰近赫爾辛基,物價比北歐便宜,是赫爾辛基居民週末或短程假期的至愛。
早前一日的船票,因仲夏節假期旺季而售罄。塔林一日遊則延遲至最後一日,亦由於傍晚要趕飛機,縮短為半日遊。

我們乘早上八點的航班,船艙內的座位與澳門水翼船差不多。

我對愛沙尼亞這國家認識不深,只記得校園年代聽新聞報道,略知蘇聯 (Soviet Union) 解體和其獨立。至於塔林,我更一無所知,搜集旅遊資料時才首次接觸這地,後來發現近年東北歐旅行團新路線亦會遊覽這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讓我簡短介紹地方的背景吧!

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文Eesti)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俄羅斯接壤。

愛沙尼亞地區的史前先民是屬於芬蘭-烏戈爾人的愛沙尼亞族人。至1227年,愛沙尼亞漸被丹麥日耳曼人利窩尼亞騎士團(持劍騎士團)征服,基督教因而進入。自此以後,愛沙尼亞多次由北歐各列強統治,其中包括丹麥瑞典波蘭,最終被俄國兼并。
18世紀被俄羅斯吞併,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再次被蘇聯吞併。
1991年8月愛沙尼亞脫離蘇聯,重新建立獨立民主的愛沙尼亞共和國,西方的歐洲資本開始湧入,帶給當地快速的發展。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7個國家。
塔林市(Tallinn)舊名日瓦爾(Reval),是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位於愛沙尼亞北部波羅的海岸邊,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間隔了80千米寬的芬蘭灣。人口約40萬。
芬蘭灣南岸相信在公元前2千年已經有一群說波羅的-芬蘭語支的部落在塔林定居。
1154年塔林被阿拉伯人製圖師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記錄在他的世界地圖上。
作為與俄羅斯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 貿易的主要港口,塔林成為了丹麥王國擴張的目標,於1219年後塔林由丹麥統治。
北方十字軍時期當地人皈依基督教1285年該市成為漢薩同盟 - 一個北歐一些德國人城市的一個貿易與軍事同盟的北方成員。1345年丹麥將塔林和他們在愛沙尼亞北部的領地一同售予條頓騎士團。中世紀的塔林是戰略上一個重要的據點,是西歐北歐與俄國之間貿易的交叉點。該市人口8,000人,由城牆和66個堡壘防禦。
隨着宗教改革的開始,德國的影響力開始變得更為強大。1561年塔林成為了瑞典領土,在大北方戰爭時期,以塔林為據點的瑞典軍在1710年俄國投降,但當地的德國人首領在沙皇統治下保住了他們自身的文化和經濟自主權。19世紀塔林的工業化令它的港口保持了重要性。19世紀的最後十年,塔林的俄國化程度變得很強。
1918年2月24日,塔林市民發表了獨立宣言,但接着被德軍佔領,後來更與俄國進行愛沙尼亞解放戰爭1920年2月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簽訂塔爾圖條約,俄方永久承認愛沙尼亞共和國的獨立,塔林成為愛沙尼亞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沙尼亞首先在1940年1941年蘇聯佔領,1941年-1944年又被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再次被蘇聯佔領。愛沙尼亞被強制加入蘇聯加盟共和國,塔林成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

1991年8月愛沙尼亞脫離蘇聯,重新建立獨立民主的愛沙尼亞共和國,西方的歐洲資本開始湧入,帶給塔林快速的發展。

塔林古城在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獨立以後,發達的航空和航海交通使愛沙尼亞與西歐連接更緊密,也使得塔林成為一個旅遊城市。風景如畫的老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吸引了許多遊客。旅館、餐廳等設施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旅遊區廣泛使用英語。
愛沙尼亞獨立後經濟快速成長,這也導致了物價的上漲。儘管還稱不上天價,但是已經遠比其他前東歐國家高了。

塔林除了長期以來的海港和首都功能以外,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很大發展:2005年12月13日紐約時報 形容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的硅谷」。Skype就是塔林最出名的IT創業公司之一。2005年,塔林成立的當地第一個風險投資公司。大部分IT企業都源於在共產主義時期的電腦機械學院,該學院也被認為是愛沙尼亞計算機技術的主要培育單位之一。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