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早上十一時半到達呂貝克火車站,一踏入月台,感到一股濕冷的寒意,馬上穿多件毛衣,之後把行李存在貯物櫃,開始鎮內觀光。從火車站走八分鐘,過了一道古橋,已經到達主要景點。下毛毛雨,又大霧,視野朦朧,跟其他blog友看到的景色差別很大,真失望!
呂貝克位於德國北部Trave河沿岸,是德國在波羅的海最大的港口。舊城部分是被Trave河和易北河-呂貝克運河圍繞起來的一個島嶼。14世紀的呂貝克稱為「漢撒同盟的女王」,並一直是這個中世紀的貿易聯盟最強大的成員。 1987年,「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歐洲北部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
因此,來到呂貝克,先要認識漢薩同盟的歷史。
「漢薩同盟」(Hansa) 是指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主,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2世紀。「漢薩」一詞來自哥德語「軍隊」或「 連隊」,在德語中原意為「堆集」,初指同業公會或行會,後指在國外的德國商人團體。
其宗旨很快從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等保護商業的行為轉至在海外擴展商業勢力,壟斷商業利益,壓制來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來自英國、俄羅斯和佛蘭德本土的商業競爭。
在14世紀以前,「漢薩」只是用來稱呼倫敦和布魯日的德意志人團體,如「科隆漢薩」、「漢堡漢薩」,至此也被用來統稱北德意志商人的商業共同體,商人漢薩自此演變為城市漢薩。
1293年,應呂貝克的一再要求,來自梅克倫堡和波美拉尼亞的商人在羅斯托克召開代表大會,決定今後凡與他們有關的案件都按呂貝克法律解決。有26個城市投票通過這一決議。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總部所在地,呂貝克法律成為同盟之共同法律。
到1356年在呂貝克召開第一屆漢薩同盟大會時,其成員已增至52個。漢薩同盟的主要貿易貨物為布、鹽、鯡魚、鹹肉、糧食、啤酒、葡萄酒、呢絨、羊毛、皮革、獸皮、牲畜、草木灰、鯨油、木材、大麻、樹脂、蜂蠟、弓料、磚、香料、桶板、鐵、銅、錫和金屬製品,溝通了原料產地與製成品產地之間的聯繫。
到14世紀中葉,漢薩同盟已經擴展至波羅的海南岸、東岸的所有德國港口城市,並擴展到英國、弗蘭德爾、丹麥、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芬蘭等地。波羅的海東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嚴格的漢薩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漢薩城市。
14世紀晚期和15世紀早期是漢薩同盟的鼎盛時期,雖然其商站只局限于波羅的海、北海和俄羅斯,但是其商船卻遠及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從南歐運來橄欖油、水果、各種酒和鹽。
自15世紀早期開始,漢薩同盟出現衰落的跡象。隨着漢薩同盟所採取的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手段在其他國家的興起,漢薩同盟開始遇到對手的競爭。英國和荷蘭商人開始繞過漢薩同盟,同北歐和俄羅斯建立直接的商業聯繫,對漢薩同盟的生意構成了嚴重威脅。在漢薩同盟內部,由於該同盟本身是由多個城市組成的鬆散同盟,其成員視其本身利益高於同盟的大利益,因此在面對錯綜複雜的利益威脅時開始出現內部分歧,一些盟員城市試圖通過損害其他城市利益的方式來取得優勢地位。
1669年,歷史上最後一次漢薩同盟大會在呂貝克召開。會議結束以後,許多城市宣布脫離漢薩同盟,最後只剩下呂貝克、漢堡和不來梅三城仍保留「漢薩自由市」(Frei und Hansestadt)的稱謂。
拿破崙戰爭為漢薩同盟帶來了最後的打擊,漢堡、呂貝克和不來梅商船隊被封鎖歐洲大陸的英國海軍消滅,呂貝克從此以後徹底衰落,漢堡和不來梅則藉助19世紀新德意志帝國的興起而獲得了新的商業中心地位。
過去幾年,我自己遊覽過幾個昔日的漢薩同盟城市,例如:比利時的布魯日、挪威的卑爾根、和愛沙尼亞的塔林。所以,今次到德國,我很期待參觀這個盟主城市呂貝克。
第一個景點就是荷爾斯登城門 (Holstentor) 。
以前,進入呂貝克只能通過四座城門,其中最有名的是荷爾斯登城門 (Holstent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